windows
日常等待 是延迟满足的练习场
2012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重新做了一次棉花糖实验,他们稍稍改变了一下实验的安排。在实验开始前,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个大人在A组孩子面前许诺但没有兑现,而在B组孩子面前许诺后加以兑现。这个诺言和棉花糖并没有任何关系。在接着进行棉花糖实验后发现,第二组孩子因为实验前目睹了大人兑现诺言,所以比第一组孩子延迟不吃棉花糖的时间要长4倍。这说明,在之前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里,有些孩子马上把棉花糖吃掉,不一定是因为没有耐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经常生活在不太稳定的家庭和社区里,他们不太相信大人所给予的承诺,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如果不把到手的棉花糖吃掉,就有吃不到的可能,这时候的最优选择当然是马上把棉花糖塞进嘴里。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第二次棉花糖实验,那么将会有多少人继续相信耐心是未来成功的主要原因,从而忽视其他一些也许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实,适时让孩子等待也是一种“延迟满足”,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比如家长正在谈话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讲话;孩子要喝奶,而家长正在忙,可以让孩子耐心地等待一会儿再喝;孩子要出去玩,也可以让他等10分钟,家长把手头上的事做了再出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需求迟一点就能被满足。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会具备延迟满足能力。当孩子想要拥有某种玩具、零食时,也是一样,家长先充分地满足他,当他知道自己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那么有一天你对他说,今天买不了,我们明天再来买的时候,孩子就能够忍耐。重要的是,家长要说话算话,到了第二天约定的时间,带着孩子去兑现承诺。几次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可以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在生活中,孩子也有大量需要不得不延迟满足的情境。比如在幼儿园,有时很多小朋友都想玩一个玩具,必须轮流等待;回答问题前要先举手等待;孩子很想吃一个苹果,也要等削皮之后再吃;孩子很想去公园玩,也不会要求三分钟就到达;有时到商场上洗手间、坐个电梯也得等待……孩子在交往和游戏中也有很多获得等待能力的机会,比如捉迷藏。孩子的生活处处是等待,除非孩子已经习惯了有求必应、唯我独尊,不然延迟满足训练其实是无需刻意为之的。家长测试:1.什么是延迟满足?2.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学习完成专题:延迟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