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Tablet
未命名视频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的一种重要船型,其名称和技术的形成与福建沿海的造船历史、地理环境及航海需求密切相关。以下是其由来的关键点:名称起源:“福船”是对福建沿海所造远洋木船的统称,因福建(简称“闽”或“福”)得名。明代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首次明确使用“福船”这一称谓,并描述其“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的特点。技术基础:越人造船传统:闽越族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汉代已利用独木舟航海。三国时期东吴在福建设立“典船校尉”和温麻船屯,推动造船业发展。水密隔舱技术:福船的核心创新是水密隔舱设计,用木板将船舱分隔为密闭空间,增强抗沉性和安全性。这一技术可能源于唐代,宋代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福船。历史演变:宋元时期:福船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著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载工具,载运瓷器、丝绸等。明清时期:福船被改造为战船,如戚继光抗倭时利用其体型优势压制倭寇小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也大量使用福船。地理与材料因素:福建多山盛产杉、松、樟木等耐海水木材,为造船提供原料。尖底设计适应福建沿海深水海域,结合龙骨和双舵结构,适合远洋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