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个人信息保护法》简介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与保护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我国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以及主管机关的职权范围提供了全面的法律遵循,构建起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屏障。1.明确个人信息定义与权益归属《个人信息保护法》清晰界定了个人信息的范畴,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这一定义涵盖了从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到行踪轨迹、生物识别信息等敏感内容。法律明确自然人享有个人信息权益,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处理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从法律层面确认了个人对其信息的控制权。2.规范信息处理者义务对于处理个人信息的组织和个人,《个人信息保护法》设定了一系列严格义务。在信息收集环节,要求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且需向个人告知处理目的、方式等关键信息,取得个人同意。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信息处理者需采取必要措施保障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当处理目的已实现、无法实现或者为实现处理目的不再必要时,信息处理者应当主动删除个人信息。这些规定促使信息处理者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技术防护水平,确保个人信息在全生命周期内得到妥善保护。3.强化个人权利保障法律赋予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多项权利。个人有权向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发现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时,有权要求更正、补充。同时,个人还享有删除权,在特定情形下可要求信息处理者删除其个人信息;享有可携带权,能够将个人信息转移至指定的信息处理者。当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侵害时,个人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4.严格法律责任追究为确保法律有效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设定了严厉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10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更高额度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