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间故事-岳麓山禹王碑传说之一
禹王碑传说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在南岳衡山树立镌刻的碑文,用以纪念治水的功绩并借此碑镇压水患。关于禹王碑传说的最早记载是曹魏时期的张揖所撰写的《广雅》中:"衡州南岳有岣嵝峰,上有神禹碑"。岣嵝山是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古代泛指南岳衡山。传说大禹是从黄帝留在岣嵝峰的金策玉牒中找到治水方法的,所以在治水成功后便在岣嵝峰树立了碑刻,故此禹王碑也被成为“岣嵝碑”。到了东晋时代,与陶渊明齐名的大学者罗含在他的地理类著作《湘中山水记 》中也记载了禹王碑的传说:“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罗含是衡山郡耒阳人氏,又做过长沙相,对于湖南的风土人情是很了解的,虽然我们不知道罗含有没有亲自见过禹王碑实物,但从这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那个时候关于禹王碑的传说已经很流行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道士徐灵期在他的作品《南岳记》中留下了更加详细的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碑下有石坛,流水萦之,最为胜绝。”徐灵期是刘宋时代著名的道士,曾在衡山修道十多年,对于衡山的景物可以说 是了然于心。在他的文字中,首次提到了禹王碑上有蝌蚪文字,而地点则在云密峰。